【
文档编写说明 】
【 文档
导航条:
网站首页 简介 图集 数据中心 说明文档 ... .】
目录:
数据平台说明文档
数据平台
数据分享平台提供现有站点的历史数据查询和下载功能,网站上也提供数据处理的软件。可供感兴趣的学校下载并利用这些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自己的学生科普实践和宇宙线研究。
数据平台上的提供的数据均为ROOT格式,文件扩展名为.root。包括全部的初级数据和相应的在线刻度数据,以及经过选择和重建的大气簇射事例。
数据平台上还提供了部份事例的示意图以及统计信息图表。
以下数据分类和格式的介绍按照目前东直门中学的版本编写。
数据分类
- 初级数据
初级数据指的是所有经过探测器单元触发的事例集合。目前探测器是每个单元独立触发的,所有任何一个单元有过阈信号都会记录下来,东直门中学9个单元的总触发率约为850Hz
初级数据按照时间分段, 大约每5~6小时一个文件。文件名以ED30-开头,后面跟11位数字,分别是年份4位,一年中的天数序号3位(从0开始),文件开始记录的时间小时和分各2位。
- 大气簇射事例
簇射事例是把各单元数据经过时间匹配以后的事例集合。通常把两个独立探测器测量信号的记录时间间隔在给定的阈值以内称为信号的(时间)符合。簇射候选设置的条件为至少4个探测器时间间隔小于100纳秒。把这些时间符合的事例汇总在一起作为一个广延大气簇射事例。对于东直门中学9探测器阵列,平均事例率约为每分钟2.06个,即0.0343Hz。
簇射事例文件也是按初级数据同样的时间分段,文件名以EAS-开头,后面跟11位数字。
在簇射事例中进一步挑选,可以挑选4重至9重符合各种符合重数的事例,用3维立体图像显示出来,同时显示其中每一个事例的方向(天顶角,方位角)、EAS核心位置、总能量等基本数据,其中部分代表性的图像也放在网站上。
- 统计信息
以图片形式展示了数据的部分统计信息,包括初级数据的触发率,各个单元的幅度、时间分布,簇射候选事例的时间分布,击中数分布、簇射事例的的能量分布、角度分布、部分簇射事例的事例显示等。
数据格式
初级数据中有两个TTree对象,其中event对象记录的是所有触发的数据,每个条目记录一个单元的数据信息,其中的变量含义为:
- evnno:本数据文件内的事例编号(每个单元分别编号)
- at:事例触发时间与阳极信号电荷积分电路达峰时间的间隔,单位为“周期”(1周期=16ns)
- aq:阳极信号的电荷总量(已扣除台基)
- aped:阳极信号的台基
- dt:本事例触发时间与打拿极信号的电荷积分电路达峰时间之间隔,单位为“周期”(1周期=16ns)
- dq:打拿极信号的电荷总量(已扣除台基)
- sec:记录下这个事例的秒时间(UTC时间起始时间1970年1月1日0时,转换成年月日时分秒的可执行程序“UTC2Time”)
- nsec:这个事例的时间扣除整数秒后的纳秒时间
- ch:着火的探测器编号(9个探测器编为0-8)
- delT:同一探测器前后两个事例的时间差(ns单位)
- delev:后面的一个事例的evno减去前面事例的evno
另外的cal对象记录的是刻度信息.
大气簇射事例包含一个TTree对象,名字是rst,其中的变量含义是:
- mjd:这个事例的时间,单位为秒,也是UTC时间、起点1970年1月1日0时
- nch:参与重建的探测器个数(NCH ≥ 4)
- inout:芯位是否在阵列内部
1表示重建的芯位在阵列内部
0表示重建的芯位在阵列外部
- theta:EAS的天顶角(0 ≤ theta ≤ 90)
- phi:EAS的方位角(-180︒ ≤ phi ≤ 180︒) 正北为phi=0,顺时针phi正增长,正东phi=90︒,正西phi=-90︒
- sigma:残差平方根
- cx:芯位的x坐标
- cy:芯位的y坐标
- sumpf:阳极记录到的粒子数密度的总和
- sumpd:打拿极记录到的粒子数密度的总和
数据处理软件
目前提供的标准软件包括簇射事例挑选和重建,以及数据可视化工具。
。。。
有关软件使用说明:
初级数据使用 簇射数据使用
数据分析教程
一般性的宇宙线阵列数据分析教程详见
数据分析教程
--
Tang Zhicheng 唐志成 - 2019-02-22
留言